【行程順序】
吳哥皇宮渡假村→寶劍塔→東梅蓬寺→變身塔→班蒂喀黛→皇家浴池→荳蔻寺→Sampheap Restaurant餐廳午餐(蒜蓉大頭蝦)→小吳哥→巴肯山夕陽→吳哥皇宮渡假村晚餐、住宿
00.第二天行程軌跡
01.清晨飯店游泳池
02.飯店燈光在早晨有一種特殊美感
03.飯店清晨
04.弦月已西偏
05.飯店大門入口
06.每天早上大堂都會有柬埔寨木琴演奏
07.午餐的蒜蓉大頭蝦
08.午餐餐廳旁的暹粒河
【寶劍塔】
寶劍塔(Preah Khan)由闍耶跋摩七世國王建於1,191年,與吳哥窟建於同一時期。建在一個長方形台基上,長800米、寬700米,面積56萬平方米。寶劍塔有4道圍牆,圍牆外面有護城河,內種荷花。寶劍塔有東西兩個大門,大門前用巨石鋪成的長長的通道,兩旁站立著兩排魔鬼雕像,分別用雙手托著一條巨龍,兩條巨龍成為路兩邊的護攔。
石柱上雕刻著微笑的佛像,在尖頂形的門框上雕滿了錯落有致、層次分明的荷花圈,另人賞心悅目。在圍牆上有巨型鳳凰雕像。一隻隻鳳凰雙手舉起,托著荷花大盤,雙腳踩在巨龍身上,雙目圓睜,威風凜凜。鳳凰的頭、眼、頸、喙、腰等部位雕琢得精細剔透。
頸上的項圈,從設計到雕刻都非常細膩。它的腰帶花紋複雜,而且中間還有一朵荷花。仔細看來,這些栩栩如生的鳳凰不是直接雕刻在牆上的,而是把圖案先分別雕刻在巨石上,壘牆時,把石頭一塊塊巧妙地拼成鳳凰的圖像,石縫銜接得準確無誤。圍牆上的雕像除鳳凰外,還有人物、魔鬼和動物等。
進入大門是一個很大的院子,門兩側是獅子和龍的雕像。院子的西邊有一座小廟,牆上有仙女的雕像,仙女的形象美麗動人,其左右站立著眾神仙和魔鬼。院中央是一個大型朝皇台,圍牆內四周是有雕刻圖案的骨灰塔。出主殿後向右迴轉到入口的方向,就可看到一座特殊的建築:藏經閣,這是一座兩層的古蹟,但特別的是,它的柱子是圓形的,這在眾多的吳哥遺跡中是唯一的現象,在吳哥王朝的文化藝術上別具意義。
09.寶劍塔西門入口通道
10.通道兩旁的石燈籠(仿造林伽的砂雕)
11.西門入口巨龍護欄
12.寶劍塔西塔門
13.西門
14.西門內部石柱與石拱
15.壁上石雕
16.中央祠堂的林伽(陽具)
17.牆壁上印度教風格的雕刻
18.中央祠堂佛塔,這角度很像是一根巨的大臘燭
19.牆垣已斑駁
20.門庭重重
21.藏經樓最特殊的就是圓形的柱子
22.北門
【東梅蓬寺】
東梅蓬寺(East Mebon)同樣是【大環圈神殿群】的一員,與變身塔其實是非常非常相似的二座寺廟。東梅蓬寺建造於西元952年,建築有3層台階,其上有雙子塔。是羅貞陀羅跋摩二世(Rajendravarman II)為了供應王宮用水與灌溉之用由,進而挖掘東大人工湖(East Baray,長7.5公里、寬1.83公里),用來調節暹粒河的河水和灌溉農作物,並且在湖心的島上建造了東梅蓬寺供奉濕婆神(Shiva),也是歷代國王祭祀祖靈之祭壇。然而這座可儲存550立方米水的人工湖泊卻因為時光流逝早已乾涸,如果不仔細看是無法發現這座寺廟其實是建立在池子之中,如今也只可在銘碑以及周達觀的《真臘風土記》中見到相關文字的記載了。
東梅蓬寺有5座石塔,聳立在3層疊塔之上,佈局呈骰子上的五點。5座寺廟的週邊有3座城牆環繞,5座石塔分別代表了神話中須彌山的5座山峰。東美蓬寺高台上的5座塔,呈現石磚式塔林建築的風格,牆外有神氣的石獅。外牆是人像雕刻,塑像仍然只有簡單的裝飾,並維持以正面呈現的形式化雕塑。塔的主體中間是門楣的雕飾,有獨特的假門。門楣雕飾相當豐富,主要是印度教個神祇的雕飾。屋簷壁上的坑洞,為當時鑲嵌水晶寶石的地方,現在當然現在都已剩下坑坑洞洞,宛如痘疤般失去了當時華麗的光芒。
最外層的城牆上有紅土平台,四個方向上分別坐著兩尊石獅,這座城牆內側有一條小徑。第二層城牆的四個方向各有一座十字形入口石塔,石塔由紅土和沙巖建成,有3扇拱門。東塔的右側有一座碑文,內牆周圍有幾間廊廳,城牆由紅土建成,並嵌有拱門、沙岩石柱及帶欄杆的矩形窗戶。廊廳原先由木頭和瓦片做頂,如今只剩下一些遺跡,當時這些廊廳很可能作為冥想廳。底座疊塔的石階有石獅翼側包圍,第一和第二層疊塔的四角有一座美麗的大象雕塑,雕工精細,諸如象背上的坐具也雕刻出來了。
23.東梅蓬寺東門入口
24.門口石獅
25.中央塔
26.高台的5座石塔
27.第一二層疊塔的大象(因後來修補後象腳較白,被戲稱為穿襪子的大象)
【變身塔】
變身塔(Pre Rup)又名卜裡盧(比粒寺),為羅貞陀羅跋摩二世(Rajendravarman II)時期所建的神殿,其為紅色土磚及砂岩所堆建而成,比吳哥窟還早約200多年。
變身塔據說是吳哥國王的焚化爐,主要是由於變身塔有個石池,於是有了國王被殺害的傳說。傳說某個國王在入夜之後想要自己去摘甜瓜時,被看守的園丁誤認為竊賊而殺害,後來園丁就在這裡把國王的屍體給燒了,並在這個石池清洗骨灰。但據現今考證,原本在這裡應該有一頭神牛南迪(Nandi)的雕像,而現今的石池應該是南迪(Nandi)雕像的底座!變身塔的風俗是人死後要火化才可以超生,而生病死亡車禍等等其他的意外死亡的人,必須要先土葬後,才可以火葬。
在變身塔頂,有4座塔分別位於四個角落,而中間有最高的則為中央塔。靠東的兩座分別是供奉濕婆和毗濕奴,而西邊的兩座塔則是供奉他們的神妃烏瑪及拉克希米。在變身塔的外面,分別有男神和女神守護,其中最特別的是西南塔的兩尊守護女神。西南塔供奉的是毗濕奴的神妃拉克希米,而在外守護的女神,則有四臂四頭的女神波羅密,她是梵天神的配偶。另外,則是為了化身成公野豬的毗濕奴,而雕了一隻有野豬臉的母野豬女神拉希。
28.變身塔東門入口
29.從東北方看變身塔全景
30.登塔的石階
31.石池相傳是清洗國王骨灰處
32.南門仍在修復
33.東南方圍牆與塔層間長長的甬道
34.東門入口
【班蒂喀黛】
班蒂喀黛(Banteay Kdei)是由闍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所建,建於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此處遺址顯現的是別於吳哥恢弘氣勢之外的玲瓏與精緻,靜靜地守候在皇家浴池(Sras Srang)的旁邊,傳說是國王和皇后泳後小憩的地方。
班蒂喀黛寺是由砂岩所建造佔地狹長的寺廟,東側入口的塔門,可看到保存狀況最好的人面塔。以闍耶跋摩七世面貌建國的「微笑吳哥」的人面塔,被樹木所圍繞著,因而帶出一點神秘與飄渺。
穿過小四面佛的門洞,沒有了高高在上的神佛彙聚的殿堂,而只有親切的迴廊似的院落,幽深的迴廊,似迷宮般穿插著,可以很輕易地從一個門裡看到重重疊疊地許多門,透過這些門,可以看到遙遠的景致,彷彿時空隧道一般,門的另一端就是那個世紀的繁華與永恆。
塔門可見一尊坐佛,其神像右側的上半身已被鋸掉盜走,只留下盤著的雙腿與其下方保護佛陀的蛇。東門楣上則有羅摩與悉妲悲歡離合為故事主線,描寫出宮廷、人與魔之間鬥爭。通過塔門後沿著參道來到大廳,這裡有很多唯妙唯肖的仙女身影,被取名為「跳舞大廳」,左右兩進的女神是皇家建築師特意選用了紅、綠二色石材,並在不同色彩的砂岩上刻畫不同姿色的女神模樣。粉紅色和粉綠色石塊交錯堆疊雕刻,是班蒂喀黛寺的特色之一。
班蒂喀黛寺沒有高聳的廟塔,而是座平面的建築,集結了吳哥古城的精華。四面佛塔大門與巴戎寺相似,裡面迷宮般深邃的長廊,在廟宇的樑柱上有精美的阿帕莎拉仙女雕像。
通過最外圍的門樓,塔廟中錯綜複雜的走道深邃,且部分建築建築尚稱完整。最外圍門樓所供奉的佛像,其右側的神像上半身已被鋸掉盜走,只留下盤著的雙腿與其下方保護佛陀的蛇。通過門樓後走向班蒂喀黛的正殿,為了防止古蹟崩塌,部分這裡的塔樓頂端石塊都被繩索綁住。
35.班蒂喀黛東門入口塔門上的雕像最完整
36.深長的院落
37.正巧遇上日本人在拍攝記錄片吧
38.深幽的回廊
39.很多都已成斷垣殘壁
40.狹長的回廊通道令人發思古幽情
41.小販賣的紀念品
【皇家浴池】
皇家浴池(Srah Srang)是一座人工湖,位在班蒂喀黛(Banteay Kdei)東門的對面,中間僅相隔一條馬路,長700米、寬300米。主要功能為供應民生用水,及皇室沐浴淨身,這裡聽說也是個看日出和日落的好地點。建造於10世紀中葉,並曾於12世紀晚期或13世紀早期改建。
和其他大水池一樣,中央原建有一座寺廟,現在只剩下石基。以前據說廟的四周種滿蓮花,國王會搭船停在蓮花旁,然後穿梭在蓮花間游泳,而他的妃子們,就坐著小船邊遊湖邊休憩。
皇家浴池有一個由紅土沙巖建成,呈十字形大平台通向池中,這個平台周圍是巨蛇欄杆和兩尊石獅。前面有一隻獅面鳥神加魯達(Garuda)騎在一條三頭蛇上。後面是一幅傳說中的畫像,有一條三頭蛇,低一點的地方是一隻獅面鳥神加魯達,蛇尾有更多的小蛇頭,蛇身在檯子上方,這個檯子由傳說中的和尚們舉著。岸邊仍然有著華麗的平台,讓坐船人可以上岸。
42.皇家浴池平台正在整修
43.皇家浴池實在大,倒像是大蓄水池
44.整修中平台護欄暫放一旁
45.小販賣的柬國服飾
【荳蔻寺】
荳蔻寺(Prasat Kravan)又稱喀拉凡寺,吳哥大城的遺跡只有幾座是由紅磚雕刻建築,最具代表性的是「荳蔻寺」,經歷千年的紅色磚塊色澤至今仍然鮮豔。在陽光的照映下,寺廟泛著紅光,彷彿陽光在磚雕上揮灑著紅色的彩筆,幻化出一幅美麗的景緻。
荳蔻寺建於西元921年,性質並非是作為國都中心的王國廟,也不是祭祀先王的祖先廟,而是祭祀毗濕奴(Vishnu)的寺廟。神廟不是國王下令所建,可能是類似法院等機構所建的。這座建築外表看起來並沒有很特別,一列5個塔建在一層不甚高的台基上,但在它磚造的外表之內卻有著精美的雕刻。廟宇中共有3座紅磚搭蓋的塔,中央的塔內有精美的保護神毗濕奴磚雕,旁邊的那座塔則是保護神的老婆。此外「Prasat Kravan」在柬語的意思是荳蔻(Kravan)神廟(Prasat)。
荳蔻寺的浮雕精細繁複,華麗又崇高,戲劇性生動的人物肢體動態,呈現細膩的心理靜態藝術之美。荳蔻寺和吳哥大部分的寺廟一樣朝向東方,如果繞至5座塔的東方,還可看見地面上引道的遺址,以及殘餘的部份塔門。幾座磚塔在1,960年代整修過,也在基礎就磚上補進一些新磚。
荳蔻寺最迷人的是磚塔內的浮雕。塔內的吉祥天女士印度教帶來「美麗」與「幸運」的女神,及毗濕奴神頭戴寶冠騎神鳥加魯達上、四隻手臂各持法器,下身短裙,裙帶飄揚配合渡海的優美動態。
46.荳蔻寺背面(西方)
47.西南方向
48.中央塔內毗濕奴磚雕
49.浮雕精細繁複
50.荳蔻寺紅磚雕刻
51.右方雕刻的人像膜拜方式特別不一樣
52.塔內天井
【小吳哥】
小吳哥(Angkor Wat)就是習稱的「吳哥窟」,在大吳哥城的南門外約2公里的地方。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吳哥古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它是現今世界上最大的廟宇,在整個吳哥古蹟中,它的保存和維護最完整,也最具代表性,是吳哥王朝盛世的經典之作,所以到現在,柬埔寨的國旗還以它的5座高塔做圖騰。
總面積佔地近200公頃的神廟,由巨大的岩石堆砌而成,其造型結構、石雕工藝、幾何比例、視覺平衡為後人所稱道,被譽為世界級的偉大建築物,名列世界人類文明七大奇景之一。
小吳哥是1,113年至1,150年在位的蘇利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舉全國之勞力花了近30年時間,動用無數大象,平地興建的石窟,目的是要供奉印度教的毗濕奴(Vishnu)。
吳哥窟(Angkor Wat),在柬埔寨語中是「首都的寺廟」之意,佔地極廣,東西長1,500米,南北寬約1,300米,周圍有一條寬達190米的城壕與護城河環繞。建築構造上,包含護城河、內外城牆、迴廊、石砌大道、中央神殿及5座聖塔。
入塔門後必須先經過一條長達200多米,跨越護城河的石砌長道(西參道),有著七頭蛇的石雕橫亙於護城河,然後再通過近500米的參道才能抵達中央神殿。吳哥窟是吳哥地區200多座遺址中唯一面向西方的神廟,一般認為是用來做為國王陵寢之用。小吳哥方形廣場中央矗立著一座陡峭的高塔,像徵著神所居住的須彌山,這就是佛教徒與印度教徒們篤信不已的宇宙中心,寺廟外的護城河意味著宇宙之外的大海。
第一層迴廊西門,一個名為「千佛閣」的田字閣,四周環繞迴廊。著名石雕壁畫長廊(Galleries of Bas Reliefs),有10幅著名石雕畫。田字閣被中央的十字遊廊間隔為四個院落,其地面比十字遊廊和迴廊低約1米,原為水池,現不蓄水。田字閣的南北廊,寬約3米,外側封閉,內側立雙排方柱。十字遊廊由兩道遊廊交叉成十字形,每道遊廊由中廊、左偏廊、右偏廊三部分組成,由四行方柱支撐。兩行內方柱支撐中廊,兩行外方柱支撐各自的偏廊。中廊寬約3米,高約4.5米,上半是牆壁下半是方柱。石柱底部有飛天女浮雕,一些柱身和柱牆還殘留深紅色的塗漆,由此可窺見800多年前吳哥窟全盛時期之輝煌景象。
主廊頂呈蛋尖拱形,以陶瓦蓋頂。左右偏廊,寬約2.5米,高約3米。遊廊總寬度約8米。幾世紀來,朝拜者曾在閣內留下許多佛像,不過大部分佛像現在已被挪走。閣內還有不少頌揚朝拜者善行的銘文,多數是高棉語,一些是緬甸語。田字畫閣之外的院子,乃寺廟第一層圍囿的內院,如反匚字形。在第一層圍囿的西北角和西南角,各有一座藏經閣。田字閣的北廊、中廊和西廊各有石階廊西通寺廟的第二層圍囿。
第二層台基又高出第一層台基5.5米,四周也有長方形迴廊,東西方向長約115米,南北方向寬約100米。右面之千佛長廊(Gallery of 1000 Buddha),受到破壞,現存的佛像不多,左面是回音廳。迴廊沒有石柱,也沒有偏廊,兩壁分佈豎葫蘆欞窗,間以天神浮雕。迴廊共有10座廊門,四隅各一,東南北各一,西邊3座。每座廊門有內外二石階,下通第一圍囿內院,內通第二圍囿內院。西邊的3座廊門,通第一圍囿的田字閣。第二層迴廊四角的塔門,頂部各矗立一座寶塔,因年久失修,4座寶塔的頂部大半缺損,9層寶塔只剩二三層。第二圍囿內院的西南、西北隅各有一座小型的藏經閣。兩座藏經閣之間由一個十字形陽台的南北道相連,陽台的東西道連接第二層迴廊的西門和第三層迴廊的西門。這個十字陽台也是後人添加的。
寺廟的第三層台基,即最內和最高層台基,稱為巴甘,正方形,形如金字塔,由兩段疊成,巍然拔地而起12米,比一、二層台基高一倍。是宇宙中心(神聖之高處),必須先通過一條11米高之斜梯,才可以到達60米長寬見方的3樓。台基四周有12道台階,東南西北每邊各三道,12道台階都十分陡峭,必須手腳並用,匍匐攀登,像徵登天之艱辛。台階之上的田字形重簷畫廊,60米見方,上立5座寶塔,四隅各一塔門,正中矗立一座42米高的大主塔,塔頂離地65米,主塔比四個角塔高大,5座寶塔,排成五點梅花式。每塔內設神龕。主塔的神龕,最初四通,中供毗濕奴一尊,在改奉上座部佛教後,中供佛像,三面用佛像壁圍攏。
迴廊是吳哥窟另一個突出的建築藝術特色。吳哥窟的迴廊由三個元素組成,內側的牆壁兼朔壁,外向的成排立柱和雙重屋簷的廊頂。這三個元素除去明顯的實用功能之外,對於美感的貢獻,三者缺一不可。長長的畫廊,數十根立柱,一字排開,為吳哥窟的總體外觀,添加橫向空間的節奏感。畫廊的重簷,為吳哥窟的外觀添加縱向節奏感。迴廊首先出現於空中宮殿的頂層台基,而在吳哥窟發展到顛峰,三層台基各有迴廊,如同樂曲旋律的重複,步步高,步步增強,最終歸結到主體中心寶塔。吳哥窟的上圓下方的密簷石塔,上層實心,疊澀拱頂,下層和長廊有機地結合成為塔門,塔內設立神盦。圓形寶塔的輪廓,呈拋物線形,圍著八九層美觀的蓮花簷。
53.小吳哥護城河
54.從護城河看小吳哥中央五座塔
55.西參道入口左側是法國修復但又已經塌陷
56.西塔門入口左方完整的七頭蛇
57.西塔門中央入口
58.西塔門右方入口,正巧有泰國和尚鄭要進入參觀
59.牆上還遺留赤棉時期的彈孔痕跡
60.外牆回廊
61.露牙齒的仙女雕像
62.西塔門平台
63.北藏經閣
64.北池塘前的倒影
65.北池塘種滿蓮花
66.我跳,我跳,我跳跳跳
67.換個角度看小吳哥
68.西北方看小吳哥全景
69.第一回廊石雕壁畫
70.第一回廊
71.羅摩衍那的故事
72.西畫壁南邊是俱盧之戰的故事
73.第二回廊也是古墓奇兵場景之一
74.西面往第三層回廊的階梯已經封閉
75.從第三層回螂往下望
76.北塔門
77.小吳哥內處處有仙女浮雕
78.東面上第三層(頂層)階梯往下望真的很陡
79.第三回廊外壁
80.東面上第三層(頂層)木造階梯
81.第二回廊外壁
82.從東北角方向看頂層
83.南面階梯也封閉
84.西南方看頂層
85.仙女浮雕
86.南池塘
87.南池塘倒影比較清晰
88.西參道上的「仙人腳印」遺跡
【巴肯山】
巴肯山(Phnom Bakeng)是在吳哥窟西北1.5公里處的一座小山,位在小吳哥與大吳哥之間,是吳哥窟主要遺跡群內一座高60米高的小山丘,也是傳說中全球賞落日最佳的地方之一,從巴肯山頂可以居高臨下遙望吳哥窟。巴肯山高棉人稱做「Vnam Kandal」,意思是中央之山,在地勢低平的柬埔寨來說,這座小山卻像徵了宇宙的中心,實際的高度也就不是那麼的重要了。
巴肯山是耶輸跋摩一世(Yasovarman I)將王都遷往吳哥區域後,城市中心和國王廟的所在地,Phnom就是山的意思,這個都城當時名稱叫做「Yasodharapura」,而位於巴肯山頂的國王廟被命名為「Yasodharesvara」,意思是「Lord of who Bears Glory」承擔所有榮耀的王者之意。由耶輸跋摩一世(Yasovarman I)在西元907年建造完成,但在西元928年時被廢棄不用,並於西元968年再由當時在位的闍耶跋摩五世(Jayavarman V)重新修建。
巴肯山四周有壕溝圍繞,像徵印度神話中環繞位於世界中心的須彌山的鹹海,巴肯寺建立於平坦的山頂,陡峭的廟山象徵須彌山。廟山頂部的5座寶塔,像徵須彌山的5座山峰。台基四邊中央,各有陡峭的5層石階,每層10級,直通寺頂平台,每層石階左右,守護著一對坐獅,有些石獅已破損,看不出獅子模樣。
巴肯山以觀看日落而聞名,每到黃昏時分就會湧進了許多的巴士和觀光客。登巴肯山有三種途徑:一是沿略為陡峭的山路走約10~15分鐘。二是沿坡度較平緩的小路走,雖比較好走但路途較遠。此外也可額外花15美元,乘坐大象上山。
巴肯寺的結構是以印度教信仰之概念所建造而成的,像徵著當時的人民對「山」的崇拜。依照山勢的地形,一層層方正的平面空間及石牆砌造,向山頂上延伸並逐漸縮小,最底層的面積76平方米,最上一層的面積是47平方米,就如同是「山」的形狀,越接近頂端,石階就越為陡峭。巴肯山腳下有4座紅磚建造的塔門,其中在東、北、西3面各有通道可供登上山頂,等於把整座巴肯山都規劃成一座寺廟。
圍繞著巴肯寺的中心,共有108個大大小小的磚塔,108是印度教宇宙秩序的總和數字,其中每一座磚塔也像徵著一座山,但這些塔保存狀況並不佳,有些甚至毀損得非常嚴重。
巴肯寺的寶塔,按嚴格的幾何圖案對稱地佈置:頂層的5座寶塔,一在正中,四角各一,如五點梅花。廟山的每一層正方形台基的四角,安置角塔,共20座角塔。四道5層階梯的每一道每一層,各有一對寶塔伺立左右,共有階梯寶塔40座,另有44座寶塔環立廟山四周。14世紀初元代航海家汪大淵訪問真臘時稱巴肯寺為「百塔洲」,當時的百餘座塔還是金塔,今日不少寶塔已經殘缺不全。
89.從巴肯山可以遠望小吳哥
90.巴肯山中央塔寺
91.日落巴肯山
92.看夕陽的人潮一波接一波
93.巴肯山夕陽
94.巴肯山是全球賞落日最佳的地方之一
95.日落
96.夕陽餘暉
97.回頭看山頭上賞日頭的人頭
【延伸日誌】:
神祕吳哥窟之一
-*-*-*-*-*-*-*-*-*-*-*-*-*-*-*-*-*-*-*-*-*-*-*-*-*-*-
生存因平凡而用心
生活因用心而感動
生命因感動而精彩
世界上所有的快樂與喜悅
完全來自於希望別人幸福
~~盛噶仁波切~~
http://blog.pmes.tyc.edu.tw/ueng808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